本文作者:author

算力真相:挤掉泡沫,告别囤芯片,深挖“地下河”破局

算力真相:挤掉泡沫,告别囤芯片,深挖“地下河”破局摘要: 算力基建:一场“挤水分”的理性回归?重压之下,海绵里的水终将被挤出来。这句话用在当下的中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上,再合适不过。别跟我说什么“理性回归”,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是之前野蛮...
算力真相:挤掉泡沫,告别囤芯片,深挖“地下河”破局

算力基建:一场“挤水分”的理性回归?

重压之下,海绵里的水终将被挤出来。这句话用在当下的中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上,再合适不过。别跟我说什么“理性回归”,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是之前野蛮扩张后的必然调整。之前一窝蜂上马的项目,有多少是真正经过深思熟虑的?又有多少是只想蹭热度、圈地盘的?现在,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技术迭代是好事,市场环境转变更是常态,但如果基建建设也跟着“水涨船高”,那才是真正的灾难。

供应链重压下的算力突围:本土算力行业面临的挑战

中美贸易摩擦,尤其是美国对中国AI芯片出口管制的升级,简直是掐住了中国算力行业的咽喉。别跟我说什么“显著的供应链压力和成本压力”,这根本就是赤裸裸的霸权主义!原本可以轻松获取的高性能芯片,现在变得遥不可及,成本更是水涨船高。这种不稳定的外部环境,对那些过度依赖国外技术的企业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这第一重压力,压垮的不仅仅是企业,更是中国算力行业的脊梁。

“利旧”思维主导:算力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既然高性能芯片没法充足供应,那就只能在现有资源上动脑筋了。什么“榨干每一块现有芯片的性能”,说白了,就是“缝缝补补又三年”。但我不认为这是倒退,反而是一种务实的策略。与其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国产替代”上,不如先用好手里的牌。而且,这种“利旧”思维,也迫使企业更加注重软件优化、算法创新,而不是一味地堆砌硬件。这场新运动,与其说是被迫的,不如说是倒逼的,倒逼中国算力行业走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别再迷信“唯芯片论”了,算力行业的发展,绝不仅仅局限在高性能芯片的替代上。政策层面联动到技术层面,从地方传递到企业,全面影响本土算力行业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变局。

算力大摸底:基建退潮与资源再分配

从去年开始,我就听到一些业内人士抱怨算力基建增速放缓。而今年,这种声音越来越大,简直就是一片哀嚎。说实话,我一点也不意外。之前那种大干快上、盲目扩张的模式,早就该刹车了。现在搞什么“算力摸底”,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但亡羊补牢,总比不补要好。

算力摸底:行业发展的关键拐点

“智能相对论”?呵呵,在我看来,如果这次算力摸底工作真的能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开展,那绝对是中国算力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拐点。之前那种野蛮生长的状态,是不可持续的。据我所知,全国范围内智算中心相关的项目就有200个以上,但其中90%的算力都在1000P以下,这简直就是资源浪费!低效能的基建出现冗余问题,对当前AI产业的价值十分有限,说白了,就是骗补贴、圈地皮的把戏。现在,是时候清理门户了。

低效算力基建的资源浪费: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些低效能或者根本不达标的算力基建,简直就是国家算力网络上的蛀虫。它们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还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更可气的是,这些蛀虫往往还披着“高科技”、“战略新兴产业”的外衣,招摇撞骗。现在,算力摸底工作的推进,就是要揪出这些蛀虫,把它们从国家算力网络上清除出去。

行业阵痛:算力资源错配的纠正与重新分配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的本土算力行业,必然会迎来一场剧烈的阵痛。资源再分配和格局重构,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但长痛不如短痛,如果现在不下决心进行“刮骨疗伤”,未来只会积重难返。在当前不稳定的市场环境影响下,算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出现了微妙的波动,再不采取行动,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市场需求退潮:算力摸底的及时性与必要性

看看最近的新闻吧,莲花控股、飞利信、锦鸡股份、鸿博股份等多家企业接连终止相关算力合同,金额高达数十亿元。这难道还不是市场需求退潮的信号吗?如果说这是市场需求退潮的信号,那么此时的算力摸底工作,就是一场及时雨,它将最大程度地减少未来算力资源过剩所导致的“搁浅”现象。这场算力行业的理性回归,来得正是时候,再晚一点,恐怕就要出大问题了。

囤芯片并非万能解药:算力利用率提升才是关键

在美国的芯片制裁大棒挥舞下,国内一些人叫嚣着要“囤芯片”,仿佛只要有了足够的芯片,就能高枕无忧。简直是天真!囤芯片?囤到猴年马月?且不说美国随时可能升级制裁,就算你囤了一山的芯片,如果不会用,那也只是一堆废铜烂铁!

算力供需时空错配:硬件堆砌模式的局限性

国家推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提出“东数西算”工程,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算力供需时空错配”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有的地方算力过剩,闲置浪费;有的地方算力不足,嗷嗷待哺。而那些只知道堆砌硬件的厂商,根本就没搞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种模式不仅面临政策约束、成本压力,还存在巨大的供应链风险,根本不是长久之计。

算力利用率低下:行业面临的根本问题

算力行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不是缺芯片,而是算力利用率太低!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全国已上线的智算中心的算力整体利用率只有32%。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量的算力资源被白白浪费!那些动辄几百P、几千P的智算中心,有多少真正发挥了作用?恐怕连一半都不到!

厂商的积极探索:提升算力利用率的解决方案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厂商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探索提升算力利用率的解决方案。例如,联想基于万全异构智算平台,通过统一调度CPU、GPU等多元算力,支撑DeepSeek训练MFU超60%,故障断点续训恢复时间小于1分钟,算力利用率提升40%。

百度旗下的百舸4.0在训练主流开源模型时,集群MFU也同样提升至58%,有效训练率达到98%。这些厂商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这些解决方案主要面向大模型的训推阶段,距离解决整个算力行业利用率低下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算力行业的进化:从资源供给池到智能计算平台

在持续优化算力利用率的过程中,中国算力发展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的算力,只是一个纯粹的资源供给池,用户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而现在,算力正在进化为一个支持多元AI应用、能实时调控算力资源分配的智能计算平台。这种进化,将彻底改变算力行业的面貌,使其更加高效、灵活、智能。

深挖算力“地下河”:破解算力困局的根本之道

中国的算力市场,用“畸形”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一方面,大量的算力资源被白白浪费,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大量数据中心服务器的算力平均利用率只有5-10%,简直是惊人的浪费!大部分服务器不过是机房的陈列品,毫无落地的价值。另一方面,市场上的企业却苦于无适合的算力可用,要么太贵,要么太少,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这种情况,就像是坐拥金山银山,却饿得皮包骨头!充足的地下河无人挖掘使用,地面反而已经干旱成灾,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如今,无论是地方政府的算力摸底,还是大厂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旨在进一步把地下河水挖掘出来,从根本上解决地面干旱问题,而不是再从别的地方运水,舍本逐末。只有真正用好现有的算力资源,才能破解中国算力市场的困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阅读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