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uthor

演唱会经济爆火背后:警惕同质化内卷,城市文化软实力才是王道

演唱会经济爆火背后:警惕同质化内卷,城市文化软实力才是王道摘要: 当“五一”撞上音浪:狂欢背后的文化焦虑喧嚣的舞台,躁动的钱包今年的“五一”假期,耳膜和钱包都遭受了一场史诗级的冲击。各大城市的演唱会、音乐节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从“北上广深”...
演唱会经济爆火背后:警惕同质化内卷,城市文化软实力才是王道

当“五一”撞上音浪:狂欢背后的文化焦虑

喧嚣的舞台,躁动的钱包

今年的“五一”假期,耳膜和钱包都遭受了一场史诗级的冲击。各大城市的演唱会、音乐节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从“北上广深”这些老牌一线城市,到一些你可能都没听过名字的二三线城市,也纷纷加入了这场“开唱”大合唱。数据不会骗人,什么音乐节周边吃住玩套餐订单暴增180%之类的,听起来确实挺唬人。北京草莓音乐节、武汉仙人掌音乐节,这些名字听起来就很“潮流”的活动,确实给那些旅游城市带来了不少人潮和钞票。

但是,在这一片看似繁荣的景象背后,我却嗅到了一丝令人不安的味道。这种“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的现象,真的是我们文化生活真正进步的体现吗?还是说,这仅仅是商家精心策划的一场“情绪收割”?年轻人追求情绪价值当然没错,但这种价值如果仅仅建立在万人合唱、短暂的多巴胺释放之上,是不是显得有些过于廉价了?

要知道,一场演唱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门票收入。数据显示,跨城观演的比例高达64.2%,而且还有不少人会在演出地停留好几天,吃喝玩乐一条龙消费。这当然是好事,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问题是,这种“热度”能持续多久?当下一场演唱会、下一个音乐节到来时,人们还会记得这座城市吗?还是说,他们只是把这里当成了一个短暂的“打卡地”,一个释放情绪的“出口”?

流量至上?小心被反噬!

同质化困境:别让音乐节变成LED大屏比拼

各地争相举办音乐节,这股热情劲头固然可嘉,但如果只盯着“顶流”IP,想着靠几个明星大腕来撑场面,那可就危险了!演出经济,说白了就是“行走的GDP”,谁都想从中分一杯羹。但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复制粘贴,把演出变成“明星IP+LED大屏”的堆砌,那就失去了灵魂,发展后劲肯定不足。

我敢说,现在很多音乐节都长得一个样:千篇一律的舞台设计,似曾相识的演出阵容,震耳欲聋的音响效果。观众们看似嗨翻全场,但实际上获得的文化体验却非常苍白。这种同质化竞争,最终只会把演出市场带入恶性循环,让观众审美疲劳,让城市失去特色。

更可怕的是,一些地方为了争夺“顶流”,不惜投入巨额资金,结果却发现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演出结束,人潮散去,留下的只剩一地鸡毛。这种昙花一现的热度,对城市长远发展没有任何益处。与其把宝贵的资源浪费在争夺“顶流”上,不如踏踏实实地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培养自己的本土乐队和音乐人。

别光盯着“顶流”,抬头看看脚下的土地

阿那亚的启示:文化内核才是硬道理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阿那亚的海边戏剧节。没有流量明星,甚至凌晨三点才开演,但门票照样被秒空。为什么?因为他们卖的不是明星,而是内容,是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阿那亚戏剧节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真正做到了将戏剧融入生活,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海边的浪漫和艺术的氛围。这种深度的文化体验,是那些靠明星堆砌的音乐节永远无法比拟的。

地方特色:音乐节的灵魂

再看看成都的《人间烟火剧场》,一个用菜市场改造的剧场,演的都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却场场爆满。这说明什么?说明观众真正想看的,是能引起共鸣的内容,是能触动他们内心的东西。音乐节也一样,不能总是照搬国外的模式,不能总是请那些千篇一律的明星。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打造出独一无二的音乐节品牌。

想想新疆的草原音乐节,宁夏的沙漠音乐节,这些带着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节,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它们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种文化展示,一种地域风情的传递。只有扎根于本土文化,才能真正打动观众,才能让音乐节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

留住歌迷,更要留下回忆

从“流量经济”到“质量经济”的转型

太原为了延长歌迷的消费链条,推出了“歌迷接站+免费景区”的政策,厦门则在音乐节现场摆起了“沙茶面快闪摊”,济南更是贴心地为歌迷定制了泉水茶包……这些举措,看似是一些小细节,却能极大地提升歌迷的体验,让他们感受到城市的诚意和温暖。只有让歌迷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城市的魅力,才能真正留住他们。

城市,请拿出你的诚意!

如果一座城市仅仅把演唱会当成是赚钱的工具,对歌迷漠不关心,那最终只会失去人心。歌迷们又不是傻子,他们会用脚投票,选择那些让他们感到舒心、开心的城市。同样的,歌手和主办方也会考虑到这些因素,选择那些更有利于演出的城市。所以,城市要想在演出经济中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拿出自己的诚意,真正把歌迷当成是自己的客人,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体验。

将短暂的“流量”转化为城市独特的情感记忆,让人们从“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到“因一场演出恋一座城”,这才是城市应该追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持久的竞争力,才能让演出经济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文化热”不是靠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多部门联动:别让演出经济变成一锤子买卖

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扩内需、促消费的有效路径,音乐演出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潜力毋庸置疑。但要真正释放这种潜力,绝不能只靠文旅部门单打独斗。文旅、商务、体育、会展等多部门需要协同发力、相互赋能,共同把“演出热”转化为持久的“文化热”。

如果只是文旅部门在唱独角戏,其他部门无动于衷,那演出经济就很容易变成一锤子买卖。比如,商务部门可以组织当地企业与演出活动进行合作,推出联名产品或者优惠活动;体育部门可以结合演出活动举办一些体育赛事或者健身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会展部门则可以利用演出活动的机会,举办一些相关的展览或者论坛,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演出经济:一场城市文化的“大考”

总而言之,演出经济不仅仅是一场经济活动,更是一场城市文化的“大考”。它考验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只有那些真正重视文化、善于创新、服务周到、治理高效的城市,才能在演出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赢家。别再想着靠几个明星、几场演唱会就能一夜爆红了,踏踏实实地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才是长远之道。

阅读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