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uthor

瑞立科密IPO豪赌:业绩、关联交易、内控三大迷雾待解

瑞立科密IPO豪赌:业绩、关联交易、内控三大迷雾待解摘要: 瑞立科密IPO在即:一场充满悬念的豪赌深交所的审判日:瑞立科密的命运之轮2025年4月18日,深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将决定广州瑞立科密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立科密...

瑞立科密IPO在即:一场充满悬念的豪赌

深交所的审判日:瑞立科密的命运之轮

2025年4月18日,深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将决定广州瑞立科密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立科密”)的生死。这不仅仅是一场IPO的审批,更像是一场豪赌,赌的是瑞立科密能否经受住市场的质疑,赌的是监管层是否能穿透其财务迷雾。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向来残酷,而瑞立科密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确定性,注定要经历一场暴风骤雨。

质疑声浪:业绩、关联交易与内控的重重迷雾

瑞立科密自递交创业板上市申请后,便如同站在聚光灯下,接受着各方的审视。业绩的剧烈波动、频繁的关联交易、财务数据的可疑之处、内部控制的明显缺陷……这些问题像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瑞立科密的IPO之路上。市场并非毫无根据地质疑,这些问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瑞立科密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顽疾。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成功上市,也终将成为悬在投资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业绩迷踪:过山车式波动背后的隐忧

营收增长的假象:利润暴跌的真相

瑞立科密的业绩报告就像一出精心编排的戏剧,营收数据勉强维持着增长的姿态,试图掩盖利润大幅波动的真相。2020年至2024年,营收从12.71亿攀升至19.77亿,乍看之下形势一片大好。然而,仔细审视净利润,却发现这仅仅是海市蜃楼。2022年净利润腰斩,暴跌至1.05亿元,随后在2023年又离奇地飙升至2.39亿元,这种过山车式的业绩波动,远超同类IPO企业,让人不得不怀疑其盈利能力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这种数据上的“粉饰”,或许能暂时迷惑投资者,但终究无法掩盖企业内在的脆弱。

商用车市场的镣铐:转型困境与增长瓶颈

瑞立科密的产品线看似丰富,但气压电控制动系统(尤其是商用车气压ABS)的收入占比过高,这如同给自己戴上了一副镣铐。商用车市场一旦出现周期性波动,瑞立科密的业绩便会受到直接冲击。2022年气压ABS业务收入大幅缩水,即使2023年市场有所回暖,其销量增幅依然未能赶上下游商用车市场的产量增幅,这充分暴露了其产品在市场适应性上的不足。当市场风向转变,瑞立科密却难以灵活应对,这无疑是其最大的隐患。

液压电控系统的疲软:新能源转型的迟缓与挣扎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浪潮,瑞立科密并非毫无动作,而是竭力打造多元增长曲线。然而,截至最新报告期,液压电控系统(主要适配新能源车)的收入占比仍然不足20%,转型速度明显滞后于行业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其液压ABS销量增幅在2023年大幅下降,这表明其在该领域的市场竞争力正在减弱。如果瑞立科密无法在新能源领域站稳脚跟,那么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很可能被边缘化。

关联交易的魅影:独立性与利益输送的灰色地带

瑞立集团的庇护:无法摆脱的依赖症

作为一家在商用车主动安全系统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瑞立科密本应具备独立自主的市场竞争力。然而,现实却令人失望,它似乎始终无法摆脱控股股东瑞立集团的庇护。2021年,瑞立科密对关联方的销售占比高达27.8%,采购占比达12.75%,应收账款中也有高达46.53%来自关联方。虽然2023年关联交易占比有所下降,但过往对关联交易的高度依赖,不仅让市场对其业务独立性产生质疑,更让人怀疑其是否为了冲击上市而虚增业绩。这种依赖关系,就像一根脐带,既提供了养分,也限制了瑞立科密的自由发展。

财务数据的疑云:消失的分红与虚构的采购

瑞立科密的关联交易并非毫无破绽,其中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其子公司扬州胜赛思被查实虚构采购合同,套取900万元贷款,资金最终回流至关联方宁波瑞立账户,这无疑是典型的资金占用行为。更令人费解的是,2021年公司分红4100万元,其中大股东拿走2630万元,但在后续更新的招股书中,这一分红记录却神秘“消失”。这种刻意隐瞒关键信息的行为,无疑加剧了市场对其利益输送的质疑。这些财务数据上的“小动作”,或许能蒙蔽一时,但终究会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

高溢价收购的猫腻:资产变脸与利益输送的嫌疑

在IPO前夕,瑞立科密以9.38亿元的高价从瑞立集团手中收购了温州汽科、扬州胜赛思等四家公司股权,这笔交易的合理性备受质疑。其中,温州汽科的收购估值高达5.28亿元,而其当时的净资产仅为2.09亿元,市净率高达2.55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可疑的是,温州汽科被收购后业绩大幅下滑,净利润从2020年的3,187.10万元一路暴跌至2024年的负213.57万元,总资产也大幅缩水。这种高溢价收购后标的资产迅速变脸的现象,很难让人相信其中不存在利益输送或虚增财务数据的嫌疑。或许,这仅仅是大股东在上市前的一次“套现”行为。

内控崩坏:家族企业的顽疾与合规风险

家族式管理的弊端:权力集中与监督缺失

瑞立科密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实际控制人张晓平、池淑萍、张佳睿一家三口合计控制着公司71.5614%的股份。在企业发展初期,这种家族式的集中控股和管理或许能够提高决策效率和运营稳定性。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如果股权和决策权仍然高度集中在一家之手,往往意味着企业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将会受到削弱,内部控制可能会存在严重不足。在家族企业中,当权力失去约束,很容易滋生内部腐败和不规范行为。

实控人的失信记录:企业形象的污点

瑞立科密的实际控制人张晓平并非毫无污点,其旗下的企业不仅存在失信行为,还连带张晓平一起被纳入限制消费的对象。公开信息显示,张晓平曾因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债务问题而被限制消费。此外,杭州杭城摩擦材料有限公司也曾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实控人的失信记录,无疑给瑞立科密的IPO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投资者对其诚信度产生担忧。一个连自身信用都无法保证的企业,又如何能赢得市场的信任?

财务管理的混乱:个人账户、违规转贷与舞弊风险

瑞立科密的财务管理也存在诸多漏洞。其子公司温州科密长期使用个人账户处理公司收支,仅2020年个人卡收款就高达190.69万元。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财务内控原则,可能导致资金流向不透明,存在被挪用或侵占的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子公司扬州胜赛思虚构采购合同套取信贷资金900万元,资金经关联方宁波瑞立回流,构成违规转贷。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更反映出公司在合同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漏洞。大额关联方资金往来、个人卡收付款、违规转贷等行为,都蕴含着巨大的财务舞弊风险,需要市场高度警惕。这些混乱的财务管理,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环保与消防的警钟:粗放式管理的代价

瑞立科密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也暴露出粗放式管理的问题。报告期内,公司因环保、消防等问题累计被罚近30万元。虽然罚款金额不大,但却反映出公司在合规意识和风险管控方面的不足。环保和消防安全是企业运营的底线,如果连这些基本要求都无法满足,又如何能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社保公积金的黑洞:对员工权益的漠视

瑞立科密在员工权益保障方面也存在严重欠缺。2020年,公司员工人数合计2,400人,但其中却有709人未缴纳社保,1,122人未缴纳住房公积金。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更暴露了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缺失。大额资金实施分红,却不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这种行为令人愤慨。直到申报上市,或许是为了规避审核监管压力,瑞立科密员工五险一金缴纳比例才得到提升。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难以掩盖其长期以来对员工权益的漠视。

募资的真实意图:一场精心策划的资本游戏?

缩水的募资计划:规避监管的障眼法?

瑞立科密最初的募资计划为16.02亿元,但在最新招股书中缩水至15.22亿元,主要削减了“补充流动资金”项目8000万元。公司声称此举为“优化资金使用”,却未披露具体依据,这种模棱两可的解释难以令人信服。主动削减敏感项目募资金额,更像是为了规避监管审查的障眼法。既然可以直接砍掉8000万,那么在申报初期设置3.3亿元补流金额是否具备必要性和合理性?公司彼时多募资补流8000万的真实目的究竟为何?仅仅削减部分金额,是否真正挤干了募资“水分”?这些疑问萦绕在市场的心头,挥之不去。

大湾区智造总部的迷局:产能过剩的隐患

引发市场质疑的还有其核心募投项目“大湾区智造总部”,该项目募投预算高达8.81亿元。然而,公司涉及的气压电控制动系统产能利用率近年来波动剧烈,2022年产能利用率甚至接近腰斩,仅为51.74%,而在2024年也仅为75.12%。在现有产能尚未饱和、商用车市场低迷(2024年产销同比下滑)、产品竞争力不断削弱的背景下,强行扩产恐将导致产能过剩风险加剧。这种逆势扩张的举动,不禁让人怀疑其投资决策的合理性。或许,这仅仅是一场为了迎合市场热点,圈钱扩产的资本游戏。

阅读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