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uthor

“公募基金血亏内幕:韭菜的钱,就这样被“专家”玩没了!”

author 04-07 105 抢沙发
“公募基金血亏内幕:韭菜的钱,就这样被“专家”玩没了!”摘要: 别跟我说什么“避险第一”:公募基金的墙头草哲学科技股退烧:一场心照不宣的逃亡?四月,公募基金的二季报调仓窗口期,与其说是“避险第一”,不如说是“风往哪吹,我往哪倒”。上半年...

别跟我说什么“避险第一”:公募基金的墙头草哲学

科技股退烧:一场心照不宣的逃亡?

四月,公募基金的二季报调仓窗口期,与其说是“避险第一”,不如说是“风往哪吹,我往哪倒”。上半年那波科技股的“春季躁动”,现在看来更像是一场击鼓传花的豪赌。眼看潮水退去,谁在裸泳一目了然。现在基金经理们口口声声说要避险,说白了,就是承认科技股的估值泡沫吹得太大了,风险太高了,再不跑就来不及了。

想起年初那股“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狂热,现在看来简直可笑。什么芯片、人工智能,概念满天飞,但真正落地,能转化成实实在在利润的,又有多少?别的不说,光是看看那些动辄几十甚至上百倍市盈率的科技股,我就想问问,这得多乐观才能相信它们能撑起这么高的估值?现在好了,关税政策一出,叠加本身摇摇欲坠的基本面,科技股集体跳水,基金经理们开始慌了,这才想起“避险”二字。早干嘛去了?

红利股?避险品种?别逗了,只是没得选!

所谓的“红利与避险品种配置价值显著抬高”,更是彻头彻尾的伪命题。说白了,科技股玩不转了,风险偏好下来了,总得找个地方躲一躲吧?红利股、传统行业,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压箱底的货色,平时谁会多看一眼?现在拿出来当宝贝,无非是矮子里拔将军,实在是没得选了。

而且,红利策略真的靠谱吗?分红那点钱,扣掉税费、管理费,再算上通货膨胀,还能剩下几个钢镚儿?所谓的“避险”,也只是相对而言。真要遇到系统性风险,谁也跑不掉。基金经理们嘴上说得天花乱坠,无非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忽悠散户接盘罢了。

“公募基金血亏内幕:韭菜的钱,就这样被“专家”玩没了!”

(此处为假设的红利股走势图,实际应根据具体情况替换)

所以,别听他们忽悠什么“避险第一”,公募基金的本质就是逐利。哪里有机会,就往哪里钻。现在科技股不行了,就换个方向继续炒。所谓的“价值投资”、“长期持有”,都是骗人的鬼话。记住,在资本市场上,永远不要相信任何人,包括基金经理。

公募基金的换股大戏:别把“滞后性”当遮羞布

“专家”的滞后性:谁在为高位站岗?

公募基金的季度持仓策略,向来被诟病为“具有较强的滞后性”。说得好听点是稳健,说得难听点就是反应迟钝。等到他们反应过来,市场风向早就变了。一季度涨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他们还在犹豫;二季度开始调仓,结果发现科技股已经开始退烧了。

这种滞后性,与其说是策略,不如说是能力不足。基金经理们拿着高薪,却连市场趋势都把握不住,简直是尸位素餐。他们所谓的“研究”,所谓的“分析”,最终都变成了马后炮。等到散户们看到季报,兴冲冲地跟进,结果往往是被套在高位,成为“专家”收割的韭菜。

工业炸药?抱歉,我只看到了“涨幅少”三个字

最近工业炸药板块的国泰集团逆势上涨,吸引了不少基金经理的关注。别跟我说什么“避险属性”,他们看中的,恐怕只是“涨幅少”这三个字。科技股涨得太高了,风险太大了,总得找个估值洼地躲一躲吧?工业炸药这种冷门行业,平时谁会关注?现在拿出来炒作,无非是饥不择食罢了。

“公募基金血亏内幕:韭菜的钱,就这样被“专家”玩没了!”

(此处为假设的国泰集团股价走势图,实际应根据具体情况替换)

而且,工业炸药真的有什么投资价值吗?说白了,就是个夕阳产业。需求有限,增长乏力。基金经理们炒作这个概念,无非是想短期博个差价。等风头过去,还不是一地鸡毛?

基金经理的“人多恐惧症”:乌合之众的踩踏游戏

华南地区某基金经理说,“基金买的多的热门股,由于基金往往具有一致性预期,当市场风险偏好发生变化时,大家的操作都是一样的,就会带来集体性减仓带来的下跌”。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却暴露了公募基金的本质:羊群效应。

所谓的“一致性预期”,说白了就是抄作业。大家都觉得好,就一窝蜂地买入。等到风险来了,又一窝蜂地卖出。这种集体行动,看似稳健,实则愚蠢。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就会引发踩踏事件,造成巨大的损失。基金经理们所谓的“避险”,最终变成了集体自杀。

巨星科技的陨落:外销神话的破灭与“心急火燎”的调研秀

巨星科技的例子,更是完美地诠释了公募基金的短视和盲从。之前因为“出海逻辑”火热,这只主打外销市场的股票被公募基金抱团炒作。结果,关税政策一出,美国市场前景黯淡,巨星科技股价直接跌停。

更可笑的是,在跌停当天,竟然有85家公募机构“心急火燎”地调研该股。早干嘛去了?之前涨的时候,怎么没见你们这么积极?现在跌了,才想起来调研,这不是亡羊补牢吗?而且,这种调研又能改变什么?无非是想了解一下情况,看看能不能找到接盘侠罢了。

“公募基金血亏内幕:韭菜的钱,就这样被“专家”玩没了!”

(此处为假设的巨星科技跌停图片,实际应根据具体情况替换)

巨星科技的陨落,再次证明了公募基金的“墙头草”本质。哪里有风,就往哪里倒。一旦风向变了,就立马翻脸不认人。投资者们跟风买入,最终只能为他们的错误买单。

产业资本大佬的“冷水”:公募基金的“人形机器人”泡沫何时破灭?

朱啸虎的“批量退出”:共享单车的噩梦重演?

当“人形机器人”的概念被二级市场炒得热火朝天之际,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却跳出来泼冷水,说自己正在“批量退出”这个赛道。这位大佬当年可是靠共享单车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却对人形机器人嗤之以鼻,这背后的意味,值得基金经理们好好琢磨。

朱啸虎的理由很简单:商业化不清晰,估值太高,业绩落地难。这几句话,简直是字字珠玑,直戳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痛点。想想当年的共享单车,也是风口上的猪,融资企业遍地开花,最终却落得一地鸡毛。现在的人形机器人,会不会重蹈覆辙?

更关键的是,朱啸虎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批量退出”,颇有些“胜利大逃亡”的味道。他在2017年共享单车最火爆的时候,以大约30倍的回报退出了ofo。现在又如法炮制,难道是闻到了同样的危机气息?

永安行的警示:上市圈钱,套牢散户?

更有意思的是,朱啸虎泼冷水的前一周,共享单车第一股永安行发布了易主公告。这家公司在2017年上市,恰恰是朱啸虎退出ofo的那一年。这难道只是巧合?

永安行的业绩,更是让人唏嘘。上市当年营收10亿元,到了2023年只剩下5.5亿元,而且还在持续下滑。当初被吹上天的共享单车概念,现在看来,简直是个笑话。大部分公募基金早已退出了永安行的持仓,留下一地鸡毛给散户。

“公募基金血亏内幕:韭菜的钱,就这样被“专家”玩没了!”

(此处为假设的永安行营收下滑图,实际应根据具体情况替换)

永安行的例子,给基金经理们敲响了警钟:热门概念未必能带来真正的价值。有些公司上市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发展壮大,而是为了圈钱套现。基金经理们如果盲目跟风,最终只会成为韭菜。

优必选、越疆:用PPT撑起的百亿市值,谁来买单?

人形机器人赛道的两家明星公司:优必选和越疆,更是将泡沫吹到了极致。优必选2024年营收约13亿元,净利润亏损超过11亿元,毛利率不足30%,市值却超过350亿港元。越疆2024年营收不足4亿元,在高达68倍PS估值的容忍下,市值接近300亿港元。

这种估值,简直是匪夷所思。要知道,PS(市销率)通常只适用于那些短期内无法盈利,但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公司。但人形机器人真的具备这种潜力吗?从目前来看,更多的是概念炒作,离真正商业化还遥遥无期。

这些公司之所以能撑起这么高的市值,很大程度上是靠PPT和概念。他们不断地向投资者描绘美好的未来,却很少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等到市场回归理性,这些泡沫终将破灭,而买单的,无疑是那些盲目跟风的投资者。

“新手”基金经理的盲盒:概念炒作,估值无视?

某大型公募基金经理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年轻的公募新手喜欢看趋势、炒概念,对业绩和估值的敏感度不高。他们可能还不清楚买股票的核心在于出价的合理性,而风险也在于你用什么价格买入。

这话虽然有些刺耳,但却说出了事实。许多基金经理,尤其是那些刚入行不久的新手,根本不懂得价值投资,只会人云亦云,追涨杀跌。他们把股票市场当成了赌场,把投资当成了赌博。

他们喜欢追逐热门概念,却很少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他们对估值视而不见,认为只要概念好,股价就能一直涨。但事实是,任何股票的价格最终都要回归价值。当泡沫破灭时,那些高位买入的投资者,注定血本无归。

“公募基金血亏内幕:韭菜的钱,就这样被“专家”玩没了!”

(此处为价值投资和概念炒作对比图,实际应根据具体情况替换)

所以,投资者们在选择基金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那些华丽的宣传所迷惑,要深入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和策略。远离那些只会炒概念、追热点的基金,选择那些真正懂得价值投资的基金。

“寻找低风险洼地”?别装了,只是在绝望中乱投医

魏凤春的“确定性”:类债资产?红利资产?不过是自欺欺人

创金合信宁和平衡基金经理魏凤春认为,当前策略是布局确定性,首选类债类资产和红利类资产。听听,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所谓的“确定性”,不过是基金经理们在科技股泡沫破裂后的无奈之举。

类债类资产,说白了就是债券。债券的收益率大家都知道,那点可怜的利息,跑赢通货膨胀都费劲。指望债券赚钱,还不如回家睡觉。红利类资产,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分红那点钱,扣掉各种费用,还能剩下多少?

魏凤春还说,科技成长的“春季躁动”已基本结束,高估值科技板块开始回调。这话说得倒没错,但问题是,当初科技股涨的时候,你在干嘛?现在跌了,才想起“均值回归”,早干嘛去了?

摩根士丹利的“顺周期”:死马当活马医?

摩根士丹利基金人士则认为,4月份股票投资短期会偏向价值,同时部分受益于宏观经济政策发力的方向及顺周期品种也存在较好的机会。这种说法,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偏向价值”?价值股涨不涨,还不是看市场脸色?“受益于宏观经济政策发力的方向”?政策扶持哪个行业,谁能提前知道?“顺周期品种”?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这么大,顺周期还能顺多久?

更可笑的是,他们还说“一些库存周期上行的行业也值得重视,因为过去两年这类行业很难得到投资者认同,估值处于收缩区间;而当前下游的补库行为会更容易被敏锐的投资者捕获,从而获得估值与业绩的双升”。这种说法,简直是捡垃圾。过去两年没人要的行业,现在突然就成了香饽饽?这种逻辑,简直是匪夷所思。

“公募基金血亏内幕:韭菜的钱,就这样被“专家”玩没了!”

(此处为经济周期图,实际应根据具体情况替换)

华安基金的“港股央企红利”:捡点残羹剩饭?

华安基金则把目光投向了港股,认为港股央企红利的股息率更高、估值更低,在阶段性回调后配置价值较高。这听起来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仔细想想,港股央企红利为什么估值这么低?难道是因为大家都瞎了眼,没看到它们的价值?

实际上,港股市场一直存在流动性不足、监管不完善等问题。而且,港股央企的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也普遍不如A股的科技股。现在把港股央企红利拿出来说事,无非是想找个地方躲避风险,捡点残羹剩饭罢了。

总而言之,公募基金所谓的“寻找低风险洼地”,不过是在绝望中乱投医。他们既没有能力预测市场走势,也没有能力找到真正有价值的投资标的。他们所做的,只是跟随市场趋势,寻找一些看似安全的避风港。而投资者们,如果盲目相信他们的说辞,最终只会成为被收割的韭菜。记住,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更要对这些“专家”的话,保持高度的警惕。

阅读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